鄧廣銘先生曾經說過學習古代史的四把鑰匙,即年代,版本,職官以及歷史地理,確為不刊之論。年代學方面有陳垣先生所編撰的年表,嘉惠學人;講究版本以及職官制度的書,自來也不缺乏;唯獨歷史地理方面,因為國史浩繁,記載各異,往往需要多加查考,特別是地名的歷史變遷及其定位,沒有一個很直觀的概念的話,確實對學習和研究工作有所不便。譚其驤先生畢生的精力,都放在《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編撰上面,地圖實乃建國后歷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這本書即為之精華.
此書裨益甚大。否則許多史實無法解釋,如為何部分戰爭選擇的長江渡口為歷史地址,而不是現今認為的更宜地址。
《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由序圖《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圖》以及上自原始社會下迄中華民國的各歷史時期地圖共36幅組成,并有包括序圖在內的約7萬字的圖說及地名索引。讀者從中可以了解到我國各歷史時期疆域政區設置、部族分布的概貌和我國歷代疆域政區沿革的情況,供廣大的史地工作者、大中學校的史地教師、大學文科學生參考用。
五十年代開始編繪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時,目的主要是要把中國歷代各個政權的疆界和政區畫出來;政區要求畫出一二級政區的治所、界線和所有縣級治所,此外還要擇要畫出一些著名地名。要達到這個目的,比例尺就不能大到幾百萬(五六百萬至二三百萬)分之一,一個政權的疆域就不能不按大政區劃分成好幾幅(幾幅至二三十幅)。這種圖幅我們稱為分幅圖,這是圖集的主體。我們的編繪工作所能達到的詳密精確度賴以表達,我們對有關學術界所能作出的貢獻也藉此顯示。當時我們僅僅認為既然一個時期分畫成了好幾幅圖,就不得不將這幾幅用小比例尺綜合為一幅,我們稱之為總圖(后來稱為全圖),供綜覽這一時期的概貌之用。因此在每一時期的分幅圖完成后,我們就將全組圖幅交給制圖同志,讓他們縮編成全國總圖。內容原則上視比例尺而定,一般只能畫出一級政區界線治所,不畫縣治和其他小地名,二級政區只畫治所不畫區界,治所不能全畫則聽由制圖者隨意取舍。這樣畫出來的總圖,在編者心目中一般不予重視,對其內容選擇是否恰當,不事審核。當然,有些時期有些邊區并無分幅圖,只靠分幅圖是拼不成總圖的,編者還得對這些邊區畫上一些部族名和山川名。那畢竟只是藉以避免空白而已,其詳確程度是遠遠趕不上分幅圖的??傊?,當時我們的編圖工作側重于分幅圖,對總圖比較忽視。而當時這種思想實質上是錯誤的。
分幅圖果然可以由于詳密精確而為學者贊賞,但每一個歷史時期只能顯示某一年代的疆域政區,看不到這一時期的前后變化,對學者而言也還有一個不可低估的缺點。何況圖集的服務對象不應該局限于學者,應該盡可能爭取為廣大讀者服務。由于以分幅圖為主體,結果全圖集多至五百多頁,不能不分訂為八冊,如此巨著,怎能普及,怎能為廣大讀者服務?
我們對前后變化較大的若干歷史時期如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不再只畫一幅分幅圖的綜合圖,都酌情加畫了幾幅全圖。
這一圖冊不為專家服務,專為一般讀者服務;因此,與八冊本全圖集相反,刪去了原來的主體部分分幅圖,專收歷代的全圖,使讀者手此一冊,就能窺見中國幾千年中歷代疆域政區變化的概貌。全集截止于清代,本冊又加畫了兩幅中華民國時期全圖,使所包涵的中國歷史時代更臻完備。原始社會遺址圖的說明曾經考古所王世民同志予以修訂。兩幅民國圖的編繪者是中國地圖出版社的顧乃福同志。民國圖和卷首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圖的圖說都由中國地圖出版社陳潮同志撰寫。
不無遺憾的是,當初縮編分幅圖為總圖時,取舍難免有失當之處,由于審核不嚴,未能改正。此次匯集時,因基本上采用舊版,不便多作改動,只能改正了其中一小部分,仍留有一些當改未改之處。
在編繪圖集的分幅圖時,原對圖中每一個點、每一條線、每一塊面都將史料依據和考證結論作有記錄。七十年代由于急于出圖,未能將這些文字資料一并整理出書。
Copyright ? 中國地圖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5030716號-1 網出證京字第02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8235號